内容摘要:
关键词:
作者简介:
要点提示
战略管理是对全局的、长远的战略性问题的决策和管理,是旨在解决本组织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管理艺术,主要包括战略制定、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等环节。战略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,是着眼全局的综合性管理,是面向未来的长远性管理。
二十世纪上半叶是战争频繁发生、战略对抗激烈、战略管理要求极高的时期。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家、战略家各显其能、各领风骚,导演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战争活剧。在中国,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政治家,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,以其恢弘视野、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管理的成功范例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略管理艺术。
增强战略管理的前瞻性预见性
战略管理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前瞻管理,准确的前瞻性预见性是战略管理的内在要求和理想境界。高明的战略管理,必须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,洞悉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,见事早于对手,行动先于对手,以先手先机赢得与对手博弈的主动权。战争的特殊性复杂性残酷性,决定了战略管理是一种风险很高的管理,必须具备很强的前瞻性预见性。毛泽东认为,“描画战争趋势的轮廓是必需的可能的”,并多次强调军事预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。毛泽东在战略管理上的前瞻性预见性,一个重要表现是善于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,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,从而为战略行动提供科学的方向引领,并据此提前做好力量预置。
善于进行战略前瞻和预判的人,就像屹立于高山之巅的巨人,目光远大,见事之于未萌;又像出没于山林之中的猎人,灵敏机警,察于秋毫之末。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就是战略眼光远大、战略洞察敏锐的战略管理者。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,他们把现实、未来贯通起来思考,形成对战争问题、战略问题的全局性认知;能够在复杂的战略博弈中,把握战略全局,预测发展趋势,预估行动风险,作出战略预置。在抗日战争初期,当人们对战争前景迷茫困惑、“亡国论”和“速胜论”甚嚣尘上时,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《论持久战》,通过系统分析国际国内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形势,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,作出了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,最后胜利是中国的”战略判断,为处于黑暗中的国人指出了光明的前途。
从毛泽东战略管理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,战略管理前瞻性和预见性的重要意义在于,基于对事物发展方向、可能结局以及风险挑战的科学预判,制定战略目标、设计战略布局、选择策略方法,从而保持战略上的清醒和主动。同时,在战略管理实践中,还必须跟进做好基于科学预见的战略预置,提前在关系全局的重要方向和关键领域排兵布阵。历史和实践表明,战略预判越准确,战略预置越到位,形势发展的主动性可控性就越强,战略管理所体现出的意义和价值就越明显。